第五十八章 雁门关隘怀古意
指着手机上写的有关雁门关的景点介绍,“说实在的,感觉现在的雁门关好像失去了某种灵魂。” 各班离得远,华倩和盛安宁自然而然的待在一起聊着,“是啊,但是安宁你细想想,曾经的长城再怎麽也是长城内外民族间沟通的鸿沟,可如今是人们向往和打卡的景点,其实它有了新的灵魂不是麽?” “确实是啊, 华倩你说的好有道理。我卡死在历史上它的关贸作用了,去没有想到民族统一本身就是如今雁门关的新灵魂......”盛安宁看着曾经的关内与关外,不禁点头称是。“毕竟民族文化的交流,最终还是团结与融合。” 古人登临高台,身处旧地,往往兴怀有感。无论是人生苦短,抑或是盛衰之理,借古讽今鉴今者常常有之。如今两个浅通文史的高中学子登高临故,未曾有讽谏之情,亦无盛衰之感。 “古人写诗总是讽今鉴今,却少有感叹昔日不如今朝。”盛安宁皱了皱眉,望着雁门关外的方向,“现在想想看,咱们之前从大同那边过来,这要是放在古代就已经是那些诗人口中不见人烟、萧瑟空城。” “可是咱们现在一看,高铁从北京到大同只用了两个多小时,我还没睡踏实,就已经到地儿了。” 遥望东方,山岭绵延,好像北京的长城在天际与雁门关接轨,盛安宁不解的看向华倩,“所以那麽多古代诗人为什麽光想着曾经的辉煌,去不想着复兴国家,在那里空悲切有什麽用呢?” 俩人沉默了半晌儿,一言不发,陷入了思考。 “所以我们现在讲以史为鉴,又讲空谈误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