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科举费的来源
比起生意经,自是儿女的前程更重要,刘千里道:“也没什麽可逛了,直接去布肆吧。” 确实没什麽可逛了。 大半天逛下来,发现州城人口是多,消费能力也不低,但卖什麽的都有。 像他们家一年四季的主要挣钱渠道——贩卖菌菇竹笋等山货,在州城早已是一种饮食风尚了。 州城经济发达,为“食不厌精、脍不厌细”提供了物质基础,也让更多的州城老百姓从劳碌奔波中解脱出来,追求一种更为精致的生活方式,而“素食”就是其中一种。 加之清河崔氏,乃全国最为享有盛名的五姓七族之一,且清河境内本身就有众多传承数百年,乃至上千里的高门士族。 所谓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,清河高门又岂止才三代,他们受儒家思想所影响,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永续共处,也就在饮食上多倡导“疏远肥腻,食蔬蕨而甘之”。 上行下效,当然也主要是如今乃富庶的盛世,州城百姓也跟着兴素食,这便催生了脑筋灵活的小贩,低价在周边乡村收现成的山珍,然後再高价转手到州城内。 又因为卖的人多了,价格并高不到哪去,他们若大费周章到此卖山货,虽不愁销路,但除开人力物力的投入,根本赚不到钱。 另外皮草也打听了,州城本地老百姓好面子,凡稍微过得去的人家,冬季多是要来一身皮草过冬的。 可州城乃漕运之城,码头众多,一年在港口上下的货物多不胜数,皮草就是其中一样,貂毛之类依旧价格极高,专供城内高门贵族享用,但搭